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品茗·献策·话建筑  > 正文
中外合作设计的背后
发布时间: 2010-08-09   来源:当代中国建筑论坛投稿 

合作是双方的需要

褚平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主任 (图片来源:谷歌)

褚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A1工作室主任):从历史上看,日本建筑师也经历过与西方建筑师合作的阶段。通过这种合作,日本建筑师今天已经可以平等地和西方建筑师对话,并向国外输出设计。可见,不同文化的融合,是有益于建筑创作的。

中国现在的建设量很大,有大量外国建筑师来华做设计,这其中肯定有商业目的,但也不排除有搞创作的欲望。关键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下,从合作设计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

吴晨 英国TFP公司董事 (图片来源:谷歌)

吴晨(英国TFP设计公司中国区董事):中外合作设计并不一定就是以外方为主,中方只是打下手。我最近参与负责的几个投标项目,如中石油总部大厦、广州新火车站等获得成功,都是中外设计团队平等合作的结果,在设计费的分配上也是根据各方实际工作量的大小进行平等协商。我感觉这种中外合作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团队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

我们的工作模式是利用中方的设计实力和对市场的了解,吸收外方的先进理念,共享外方的可用资源。比如广州新火车站这个项目,设计联合体由英国TFP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铁道部第四设计院组成。TFP的加入绝不是可有可无的。TFP在交通建筑的设计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一套严谨的工作模式。在方案开始阶段,TFP对不同流线组织关系的分析方法对中方合作者是相当有启发的。

当然,中方也有中方的优势,比如对国情的了解和对甲方的理解。中石油总部这个项目,由于用地是非常狭长的南北向,在竞赛方案开始阶段,伦敦的建筑师,希望做成南北向,面朝东西的线性体型。他们认为这样一块特征鲜明的用地,应该把它地形上的特质发挥到最大。这种思考方式本身是正确的,但其实这正是甲方所希望尽量避免的不利特征,甲方希望有更多的南北向办公空间。在北京的联合设计组前后十几天的时间里做了近20轮方案,最终说服了伦敦的建筑师,并赢得了这个项目的成功。

中外合作设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趋势是越来越根据项目的性质寻找合作伙伴,以将资源的整合最大化。比如做广州新火车站时,我就主动找铁道部第四设计院联系。因为铁四院长期为广东、珠三角地区服务,有着区域优势。事实证明,铁四院的选择对于这个项目的中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的合作将慢慢进入一个专业合作的阶段,而不仅仅是现在这种泛合作。

邓志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体育建筑设计工作室副室主任):中外合作设计,找一个好的合作方很重要。这回奥运项目竞标,国内各大设计院纷纷寻找合适的外方合作。比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做国家体育场的投标时,就是经过反复衡量才确定与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合作。有的外国事务所尽管实力很强,名气很大,但它对中国市场的定位不准,对评委想法的预测不准。这样的外国事务所,中标率自然不会高。建筑设计是个性的,但也要具有很高的适应性,成熟的设计师是善于适应市场的要求的。都是国际大师,有的国际大师换个环境适应力很强,有的大师就可能水土不服。

米俊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A2工作室主任):现在的中外合作老盯着外国的大牌事务所,其实一些小事务所也很好,工作作风很扎实。比如我们最近合作的日本入江三宅事务所,是专为日本森集团服务的,很小但很敬业。

杨洲(北京市永茂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我们倒是应该思考一下,外国建筑师来中国,其目的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利益驱动是第一位的,当然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师饱和,很多人没有项目,没有机会,自然要拓展海外市场,而中国恰恰拥有大量的建设项目。

中方请外国建筑师来做设计的目的又是什么?同样也是因为利益驱使,当然也是两个方面的利益。许多开发商主要是利用国外建筑师的名气,获取商业上的成功。同时客观地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也建设一些体现了我们经济实力的标志性建筑,

我们与外国建筑师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也是因为利益驱使。第一,获得合作设计的设计费,而且往往比我们单独承接任务还要高一些,当然也有赔本赚吆喝的了,但是陪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合作的名誉,为了以后承接任务的优势。第二,在合作当中获得经验和学习到境外的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管理手段,加强我们的竞争力。

当然,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后期工作需要境内的建筑师帮助。文化背景的不同,沟通上的障碍,工作习惯的差异,规范的差别,等等因素使很多优秀的外国公司在中国做得并不理想。尤其一些很纯粹的外国事务所往往是最失败的。这也是外建筑师与我们中国建筑师合作的根本目的,同样是利益原因。

褚平:跟外国建筑师合作,中国建筑师最大的优势就是对本土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的了解。外国建筑师来中国水土不服,新奇特就都出来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外建筑师在合作设计中没有很好地沟通,中国建筑师没有去控制,就全盘接受了。建筑不像普通的商品,可以百分之百地进口,拿来就用,完全依赖外国建筑师肯定是不行的。

米俊仁:外国建筑师来华做的一些新奇特的方案,也不能全怪他们。首先中国有些甲方就喜欢猎奇,就要惊世骇俗。外国建筑师也要先了解中国的甲方喜欢什么风格,也会有中国人指点他们朝哪个方向做。

杨洲:马克思说,资本的本质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商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有些中国的开发商就是找一个外国大牌事务所做方案,做完方案一脚踢出去,再找个国内设计院接着往下做。而且做成什么样,外国建筑师也控制不了。而外方的优势往往也大都体现在前期方案上,到了后期必须要依靠国内的设计院。

邓志伟:跟国外合作设计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开发商进一步认识建筑师的价值,进一步认识建筑设计的科学性。简单讲就是设计费不是想压多低就压多低,设计周期不是想缩多短就缩多短。

米俊仁:举个例子,我们做过的一个合作设计项目。最初的中标方是德国一家公司,方案主创是一个德国青年建筑师。中标后德国方面非常高兴,对这个项目十分重视,特地拿到德国本部去做。按说做出来应该是德国原汁原味的东西吧。但是,整个设计过程经历了无数波折,前前后后做了几十轮修改。最后连那个主创的德国建筑师都撑不住了,说公司要炒他鱿鱼,急着要离开中国。为什么?因为德方用欧洲的市场经验来应对中国内地的甲方。甲方不专业、不规范的运作模式几近断送了他们本应得到的规范化的服务。

邓志伟:外国建筑师很不适应国内动不动就修改设计,其实这也是中国建筑师感觉无奈的地方,但是在中国做设计就得适应现阶段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做一个好的方案几乎没有不修改的,规模及影响力较大的工程就更是这样。周期长、投资大、对周边的影响辐射力大,因此变数也会随之被放大。但这点外方不理解,也普遍感觉不适应。我们和外方合作设计的一个大项目,甲方要求修改,外方按人员、周期、复杂程度一计算,时间至少需要1~2个月,但工期紧张,不允许这么长的修改时间。甲方找到我们,最后我们用2周时间完成了修改设计。

米俊仁: 在合作设计中,许多甲方为什么最终抛开外国建筑师改用中国建筑师,就是他们觉得用你特值,什么都替他们管了,更改设计乃家常便饭,还不多要钱。

褚平:一些国外事务所愿意找北京院这样的大院合作,是因为大院专业配备齐全,有很多实践能力很强的建筑师,不论原始方案有什么样的问题,有多少不符合规范的地方,甲方提出的修改多么苛刻,最终建筑都可以像模像样地立起来。

呼唤深层次合作

米俊仁:从1995年起,我就开始和外国建筑师合作,先后和加拿大、德国、日本的设计公司合作过,总的感觉是目前的中外合作设计没有达成深层次合作。     

浅层次合作的原因有几个,最主要的是经济上的,设计费偏低。大多数在国内活得滋润的外国事务所,都有一个国内出去的非常能干非常了解中国人心态的“代表”。在项目谈判的过程中,要求由外国人提,但“代表”在转述的过程会加上自己认为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项目往往会变成“自助餐”,甲方给钱多,配两个外国菜,甲方给钱少,弄两个中国菜浇点儿沙拉酱愣充外国菜。这种情况的出现,谁也不能怪,就是市场环境造成的。有一些在国内跑单帮的外国人像做秀一样,项目来了以后,一二三四五,五个城市,一天一个城市,每个项目露一个脸,甲方一看,噢,外国人来了,正宗的。这是为什么,成本!因为有些项目,真正的外国建筑师是不可能收这么低的设计费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国的建筑产业结构根本不能支撑一个正宗的外国建筑师实现他的设计构思。国内做得比较地道的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技术及材料绝大部分是进口的。比如京广中心和SOM做的工商银行总行,相当高比例的技术及材料均为进口。中国建筑师要做一个比较像样的建筑也一样,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连椅子和值机柜台的台面都是进口的。欧洲有一家优秀的设计公司,在欧洲排名第四,他们曾经尝试在中国设计完全欧洲技术化的建筑,结果惨败而归。没有产业结构的支撑,无论是中国建筑师还是外国建筑师,要想在国内立起一个有国际水准的建筑,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像北京院这样的大院,普及一些新技术知识,相当一部分是靠厂家在普及。这样大的一个设计院,应该有专门机构去研究建筑设计应用层面的建筑产业化问题,动态地去整合相关产业的链条,营造一个能够打造真正国际水准建筑的产业服务平台。

我们最近和德国欧博迈亚公司合作了一个武汉天河机场项目,感觉合作上向深层次迈进了一步。欧博迈亚派了一个德国建筑师来中国和我们一起办公。大家就在一个办公室,德国建筑师把中国建筑师安插在各个设计岗位上,带着你往前走。你从中可以感觉到德国事务所的工作脉络是什么样的。

党辉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1A1工作室主任):现在的合作设计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方案投标的合作,一个是施工图后期的合作。北京院一开始和外国事务所合作投标,中标率很低,为什么?因为没有合作的经验,缺乏合作的准备,表现在合作之初一片茫然,面对外国建筑师不知如何是好。说是合作,实际上是外国建筑师说了算,他们把一些在本国绝不会做的新奇特的东西都搬出来,整个方案都不受中国建筑师约束。这种新奇特的方案同样代表北京院就送出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自信,不敢争论,也就不能主动去控制。

要承认,外国建筑师在设计理念上绝对比我们强,人家做了上百年的现代建筑,我们的设计理念从根儿上就落后于人家,缺钙缺得厉害。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外国建筑师来中国做设计,绝对水土不服,只要他们水土不服,中国建筑师在这片土地上有一天就能超过他们。我们绝对比外国建筑师了解中国,但现在面对外国建筑师,我们连这点儿自信都没有了,好像外国建筑师比我们还要了解中国,这样做出来的方案,即使挂着中方设计院的名字,中方设计院也是给人家描图的。

面对外国建筑师,我们也不必胆怯。中国的建筑产业是落后,但落后的产业有咱们这些落后的建筑师陪着。先进的来了反倒玩儿不转。中国建筑师的水平与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

米俊仁: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验,楼盖起来了,材料用得也都是进口的,可感觉就是不漂亮,没有国外那种感觉。差在哪里,整体。可能就是缺一块草地,外国那种大草坪,放堆狗屎都好看。

外国建筑师做设计,要先研究城市的图底关系,研究城市的肌理,图底关系出来后,把新建筑放进去,看是否能和图底关系融合。外国建筑师来中国做设计,有谁去研究城市的图底关系?有个别国外建筑师来北京做设计,动辄就是“四合院”,甭管多“巨”的大家伙都敢说蕴涵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在发达国家,许多很小的、功能很一般的建筑都能让你体味出比较深远的意味,可是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做的建筑却鲜见这一点。我不知道SOM是否也准备用做上海金茂的心态和技术理念,去重构纽约的“新世贸”?

向外国事务所学什么

米俊仁:向外国事务所的主要学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营模式,一方面是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我感觉学第一个难度更大,因为中国建筑师的价值取向和心态与外国建筑师不同。我们去荷兰考察,问一个年轻的荷兰建筑师为什么不加班,他说我不会用健康来换金钱。这种工作方式换到中国肯定不现实。

国外事务所分工非常细,欧博迈亚有的建筑师就是画楼梯,有的建筑师就是画总图,抠得特别细,干活儿很慢,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每走一步都是对的。与我们合作设计深圳皇岗口岸的德国主持建筑师,每次来中国都随身带一个大铁皮箱子,里面放的是这个项目的所有修改版本,最后达到40多个,说到哪个版本,当场拿出来翻到那页给甲方看,最后甲方哑口无言。

褚平:外国建筑师的优势是有很好的概念和工作方法。我们做设计,就是方案、初设、施工图,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划分。而外国事务所则是把人员分成几组,一组人专做功能分析,一组人专做平面,一组人专做立面,主创建筑师只是提出设想,决定方向。设计是一个功能及空间分析,平面和立面设计相互启发,相互调整,同步推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筑师团体合作的过程。

国内的设计院则缺乏这类专业的细分,特别是在大型综合项目中,建筑师不是万能的,不能所有的事情都由建筑师来做。建筑师需要知道做这个项目应该找谁合作,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持。

我们在做西直门交通枢纽的投标时,从德国欧博迈亚公司了解到,他们做交通枢纽项目的工作方法是,铁路、交通及建筑专家先大范围地对城市进行研究,根据城市相关基础数据,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将条件提供给建筑师,以此来支撑单体建筑设计。外国事务所在做设计时,不仅有定性分析,还有定量分析,建筑师能得到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

杨洲:但是国外事务所的专业分工在国内现阶段很难行得通。中国的建筑师谁愿意一辈子画楼梯,做做法表。中国建筑师从学校里的教育就是当大师,一毕业就是做全活儿的,方案施工图一把抓。你让一个建筑师画一辈子楼梯,他干吗?他不干。我们现在的建筑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三年就可以考注册,北京院有的年轻人非常棒,毕业三年,九门注册考试一次通过。现在北京院的注册章都淤了,很多年轻建筑师有注册章,发愁没有地方盖。而真正的大工程刚毕业几年的建筑师是很难承担下来的。如果我们的建筑师没有全活的锻炼机会,他们的注册章就更没有用武之地了。

而且还有一个观念上的不同,在国外,不是每一个建筑师都要考注册的,注册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认可,是社会认为你有能力承担责任的认可,而不是仅仅是技术的认可,更不是身份的象征。你盖章设计的建筑,不管是不是你画的图纸,要是出了问题你要承担责任的。注册和开业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不是自己开业,注册与否是不要紧的,只要事务所的合伙人有注册能够承揽业务,为社会负责就可以,其他人就是为了老板打工。

当然,我们现在为了提高效率,也在尝试着分工合作,很多工程是这样,我相信很多设计所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只能短时期内实行。每个建筑师都是有自我完善的要求的,我们还是要给他们这个机会,鼓励他们这样做。

褚平:外国事务所是一个团体,画楼梯的建筑师也能得到团体的认可。

米俊仁:国内的建筑市场太好,在你这里画楼梯,换个地方就能当负责人。在国外不存在这种情况,在这里画楼梯,换个地方还是画楼梯。国内设计院学外国事务所,很难学到位。刚来的实习生就冲上去画施工图,一个主任建筑师同时挂着好几个工程。

徐全胜 北京院四所所长 (图片来源:谷歌)

徐全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四所所长):做一件事,外国人的做法是花十年的时间研制一台机器,机器造出来了,电钮一按解决问题。中国人的做法是师傅带徒弟,带你十年,能不能出师,看你自己的悟性。

国外的大设计公司,像SOM、KPF、日建,在国内做设计,做好了不容易,做坏了也不容易。因为它们有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项目来了,知道找谁干,每前进一步都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支持,所以做出来的东西没有硬伤。合作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外国事务所先进的工作方法,向工作方法要生产力。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